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一群年龄各异的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专注地重复着弓步、格挡和突刺的动作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,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,作为一位深耕击剑运动推广十余年的资深人士,她最近正忙于推动一项特殊计划:帮助孩子们在疫情后重新踏上剑道,找回那份纯粹的运动乐趣。
“击剑不只是一项竞技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、专注力和抗压能力,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但过去几年,疫情让孩子们失去了很多面对面训练的机会,我们的重点是让他们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而不是急于追求成绩。”

2020年以来,全球体育产业遭受重创,击剑这类依赖线下训练的运动尤为明显,北京市击剑协会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,本地击剑俱乐部的会员数量下降了近30%,许多孩子因居家隔离而中断训练,甚至对运动产生疏离感,王钰指出,这种中断不仅影响了技能提升,更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隐性冲击。
“有些孩子回来时,动作生疏了,信心也动摇了,他们担心自己落后于同龄人,或者害怕重新适应高强度训练,”王钰说,“但我们发现,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,他们很快就能重拾热情,关键是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,让击剑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平台,而非负担。”
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推出了“重返剑道”系列活动,包括免费体验课、心理辅导工作坊和趣味团体赛,王钰亲自参与课程设计,强调“快乐优先”原则,在初级课程中,教练会减少技术细节的灌输,转而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。“我们不再强调‘你必须练到完美’,而是说‘来试试这个挑战,很有趣’,”她解释道,“结果,参与率显著提升,孩子们的笑声多了,训练馆的活力也回来了。”
王钰本人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,她回忆,第一次握剑时,那种需要瞬间决策和身体协调的感觉让她着迷。“击剑就像下棋,但用的是全身心,它教会我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”她认为,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击剑能帮助年轻人远离电子屏幕,培养实体互动中的情商和韧性。
北京市击剑协会的统计显示,参与击剑训练的孩子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往往表现更佳,一位家长刘女士分享了她儿子的变化:“疫情期间,他变得内向,总躲在家里玩游戏,但自从重新开始击剑,他不仅身体强壮了,还学会了团队合作,他每周都盼着去俱乐部,说那是他的‘快乐领地’。”这样的案例在王钰的工作中屡见不鲜,她强调,击剑的“贵族运动”标签正在被打破,它正成为普及化的素质教育工具。
为了扩大影响力,王钰和团队积极与学校合作,将击剑引入课外活动体系,北京市已有2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选修课,参与学生超过2000人,她还推动协会举办社区开放日,邀请家庭一起体验击剑文化。“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:击剑不是遥不可及的,它适合所有孩子,无论天赋如何,重点是在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。”
在推广过程中,王钰注重融入创新元素,协会开发了线上教学资源库,提供视频教程和虚拟对战平台,方便孩子们在家复习动作;线下活动则强调沉浸式体验,比如组织“小剑客”主题营,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击剑历史和精神。“我们甚至邀请了退役运动员分享故事,让孩子们看到,击剑的终点不一定是奖牌,还可以是人生的成长,”王钰说,“这种多元化的方式,让更多孩子愿意坚持下来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以“快乐击剑”为核心,拓展更多社区合作项目,并计划在明年举办全市青少年击剑节,突出参与而非竞赛。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守护每一个孩子对运动的热爱,如果他们能笑着踏上剑道,那就是最大的成功。”

在训练馆的角落里,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刚刚完成一组基础动作,兴奋地跑向王钰:“王老师,我下次还能来吗?”王钰蹲下身,轻轻拍拍她的肩:“这里永远欢迎你。”那一刻,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王钰和无数体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——那份重回剑道的纯粹快乐。
评论